top of page

|| Hipster/文青推出 ‘Avolatee’ 酪梨拿鐵 ||


Avocado + Latte = ‘Avolatee’ 酪梨拿鐵

早上在刷手機的時候看到了這個莫名其妙的hipster新潮流。喝咖啡不好好喝,反而用酪梨的皮來裝咖啡。我自己看得霧煞煞。對我來說,咖啡就像任何食材一樣,只要是品質好的,不用花樣只要簡簡單單的filter coffee就足夠了。酪梨拿鐵?雖然用的咖啡或是酪梨應該也是有一定品質,對我來說講白了點就是醜人多作怪。英國獨立報原文

但好像對於hipsters來說,這種東西就是新奇、有創意。咖啡跟酪梨都是近年來hipster的最愛,結合在一起好像也沒什麼不對。

不知道台灣對於Hipster了解多少。Hipster跟文青的概念有點像。其實hipster通常是消費能力高有想法、不願意跟隨主流時尚的年輕人。癡迷事物最真實的一面。喜歡復古或波西米亞風格。吃得住的穿的都要是最好的,但hipster對於『最好』的定義可能跟一般人不一樣。

Hipster 很難去定義,而他的最初起源是從1940年代爵士樂時期源於hip (受歡迎)。但也有人說是起於hop也就鴉片的街頭用語。而hipsters一開始為中產階級的年輕白人試圖效仿他們的偶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大部分黑人爵士音樂家的生活模式。對他們來說,能夠過著像是Frank Sinatra、Al Cohn這樣的生活是最令人羨慕的。

不知道怎麼到了90年代後期,hipster不再是『the white negro』而融入了波西米亞風格住在紐約East Village區,玩黑膠唱片、抽著歐洲來的菸草、成迷於Che Guevara的思想。

到了英國之後hipster又轉換成不同的定義。他們通常在廣告界工作,對於電商媒體熟悉。雖然消費能力高又喜歡享受高品質生活,與其住在倫敦傳統上流社會區Chelsea 或是Kensington 他們更喜歡住在傳統工人階級聚集文化色彩強烈的東倫敦。他們喜歡做自己,對生活政治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會吝於表現。

英國hipster的代表

如今hipster成為一種風潮,但卻不是大家所風靡嚮往的風潮。有人說他們太過做作,雖然嘴邊總是掛著The Authentic(事物最純真的一面),但事實上大多只看表面。

去年BBC撥出了紀錄片Peter York’s Hipster Handbook。裡面Peter York拜訪了由hipster巧克力品牌Mast Brothers。猜猜一個一般大小的Mast Brothers巧克力磚多少錢……十英鎊!小小一塊巧克力磚一般價錢在兩三英鎊左右,因為掛上hipster的名號就馬上可以賣成四五百台幣!他們賣的是巧克力背後的『故事』。他們告訴大家所有的巧克力都是bean to bar 也就是從可可豆到最後巧克力磚成品都是自己做的。但去年年底有人爆料,他們家的製作過程其實跟一般大量製造的巧克力沒兩樣。所謂的品牌故事都只是個幌子。

* 如果對於相關報導有興趣,看這篇英國衛報的報導

Mast Brothers 一個要價近五百台幣的巧克力

另外一個hipster文化對社會的衝擊是在於房價、物價、民生用品。前面有提到hipster喜歡住在有文化特色的東倫敦。東倫敦傳統來說聚集了工人階級因為物價房價相較之下比市中心及西倫敦便宜很多。因為hipster的進駐,近年來東倫敦的房價及租金大幅調漲使得原本就在社會底層的倫敦人無法負擔他們住了ㄧ輩子的房子而被迫搬遷。這正是常成為話題的gentrification (高檔化)。

看起來好像我對hipster有很深的負面印象,但其實對我來說這就只是一種生活方式,沒有特別反對反而他們對生活的執著讓我感到有趣。身邊也有hipster的朋友,對於他們的生活態度也是覺得很新鮮。和男友聊了hipster的文化,他反而是有很多意見 (笑)。對他來說hipster 就像是做作又愚蠢無知的羊群。跟做自己完全無關。他們隨波逐流地去走向大家覺得酷、新潮的東西,過於在意他人的想法。

就某種程度來說hipster 跟文青是一樣的東西吧。就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你身邊有hipster的朋友嗎?你對hipster/ 文青的看法是什麼呢?還是你覺得你自己就是個hipster?

IG請追蹤 @patricia_pea

#TWxLDN 以及照片分享身為台灣人對倫敦的想像與印象吧! #PatriciaAndLondon

You Might Also Like:
© Copyright
Sparklers
Fiesta!
London City
Blackberry and Lemon Detox
關於我 | About

Patricia 居倫敦近十年,從學生進化到上班族、再到現在的創業人。雖然身份不斷的在改變,不變的是愛冒險、喜歡嚐新的精神。多話、愛笑又傻大姐的個性。

 

分享倫敦人(Londoner) 的日常啟發。朋友、食物、私房去處、旅行、創業旅程。我停不下腳步的在發掘新事物。

 

Always exploring

- Read More -

Join my mailing list

Search by Tags

© 2017 by Patricia & London. 

© Copyright
bottom of page